咸阳混凝土施工缝处理技术要点
发布时间:2025-09-03
浏览量:62 次
来源: 本站
作者: 本站
一、施工缝的设置原则
施工缝应留置在结构受剪力和弯矩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,优先选择水平面或垂直面。例如,墙体施工缝宜留在纵横墙交接处,楼板施工缝可留在跨中1/3范围内。对于有抗渗要求的结构(如地下室、水箱),施工缝需设置止水带(如钢板止水带或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带),并确保模板拼缝紧密,防止混凝土漏浆。
二、施工缝处理的核心步骤
表面处理
凿毛处理: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,需人工凿毛或使用高压水枪冲刷,凿除表面水泥砂浆和松散层,露出粗骨料,凿毛深度控制在20~30mm,确保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粗糙洁净。
清理湿润:凿毛后用清水冲洗表面,清除垃圾、浮浆及油污,保持湿润但无积水,一般湿润时间不少于24小时;若为垂直施工缝,需涂刷一层水泥净浆,水平施工缝则铺10~15mm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,增强粘结力。
钢筋与预埋件处理
调整施工缝处钢筋位置,清除钢筋上的浮锈、油污及水泥砂浆,确保钢筋周围混凝土不受松动。对于重要结构或抗震要求的部位,应在施工缝处补插锚固钢筋(直径12~16mm,长度50~60cm,间距50cm),提升整体受力性能。
混凝土浇筑
浇筑前需检查已浇筑混凝土抗压强度,应不小于1.2N/mm²(特殊结构如钢筋混凝土需不低于2.5N/mm²),避免过早浇筑导致结合面破坏。
从施工缝处开始浇筑时,避免直接靠近缝边下料,机械振捣需向缝处逐渐推进,距缝80~100cm处停止振捣,重点加强接缝处捣实,确保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。
三、特殊类型施工缝的处理方法
水平施工缝:除常规凿毛、冲洗外,浇筑前铺10~15mm厚水泥砂浆,采用与原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的材料,振捣时确保砂浆与新混凝土充分融合。
垂直施工缝:需补插锚固钢筋,浇筑前涂刷水泥净浆,若为抗渗结构,可做成凹形、凸形或设置止水带,防止沿缝渗漏水。
后浇缝(因设计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):宜采用膨胀混凝土浇筑,补偿收缩,避免裂缝产生;预制梁柱与现浇混凝土接缝处,水平缝可干捻水泥砂浆,竖直缝需浇筑膨胀混凝土。
四、质量控制与注意事项
温度与时间控制:浇筑过程中需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(5℃~35℃),避免因温差过大产生裂缝;两次浇筑间隔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(一般不超过90分钟),防止出现冷缝。
养护管理:施工缝处理后,需与新浇筑混凝土同步养护,覆盖保湿材料(如薄膜、麻袋),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(抗渗混凝土不少于14天),保持表面湿润,缓慢降温以减少收缩应力。
缺陷处理:若施工缝处出现蜂窝、麻面等缺陷,需凿除松散部分,用高一等级细石混凝土修补并重新养护;对于渗漏水问题,需检查止水带完整性,必要时采用注浆法封堵。
通过以上技术要点的严格执行,可有效保证施工缝处混凝土的整体性和耐久性,避免出现渗漏、开裂等质量隐患。
施工缝应留置在结构受剪力和弯矩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,优先选择水平面或垂直面。例如,墙体施工缝宜留在纵横墙交接处,楼板施工缝可留在跨中1/3范围内。对于有抗渗要求的结构(如地下室、水箱),施工缝需设置止水带(如钢板止水带或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带),并确保模板拼缝紧密,防止混凝土漏浆。
二、施工缝处理的核心步骤
表面处理
凿毛处理: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,需人工凿毛或使用高压水枪冲刷,凿除表面水泥砂浆和松散层,露出粗骨料,凿毛深度控制在20~30mm,确保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粗糙洁净。
清理湿润:凿毛后用清水冲洗表面,清除垃圾、浮浆及油污,保持湿润但无积水,一般湿润时间不少于24小时;若为垂直施工缝,需涂刷一层水泥净浆,水平施工缝则铺10~15mm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,增强粘结力。
钢筋与预埋件处理
调整施工缝处钢筋位置,清除钢筋上的浮锈、油污及水泥砂浆,确保钢筋周围混凝土不受松动。对于重要结构或抗震要求的部位,应在施工缝处补插锚固钢筋(直径12~16mm,长度50~60cm,间距50cm),提升整体受力性能。
混凝土浇筑
浇筑前需检查已浇筑混凝土抗压强度,应不小于1.2N/mm²(特殊结构如钢筋混凝土需不低于2.5N/mm²),避免过早浇筑导致结合面破坏。
从施工缝处开始浇筑时,避免直接靠近缝边下料,机械振捣需向缝处逐渐推进,距缝80~100cm处停止振捣,重点加强接缝处捣实,确保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。
三、特殊类型施工缝的处理方法
水平施工缝:除常规凿毛、冲洗外,浇筑前铺10~15mm厚水泥砂浆,采用与原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的材料,振捣时确保砂浆与新混凝土充分融合。
垂直施工缝:需补插锚固钢筋,浇筑前涂刷水泥净浆,若为抗渗结构,可做成凹形、凸形或设置止水带,防止沿缝渗漏水。
后浇缝(因设计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):宜采用膨胀混凝土浇筑,补偿收缩,避免裂缝产生;预制梁柱与现浇混凝土接缝处,水平缝可干捻水泥砂浆,竖直缝需浇筑膨胀混凝土。
四、质量控制与注意事项
温度与时间控制:浇筑过程中需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(5℃~35℃),避免因温差过大产生裂缝;两次浇筑间隔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(一般不超过90分钟),防止出现冷缝。
养护管理:施工缝处理后,需与新浇筑混凝土同步养护,覆盖保湿材料(如薄膜、麻袋),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(抗渗混凝土不少于14天),保持表面湿润,缓慢降温以减少收缩应力。
缺陷处理:若施工缝处出现蜂窝、麻面等缺陷,需凿除松散部分,用高一等级细石混凝土修补并重新养护;对于渗漏水问题,需检查止水带完整性,必要时采用注浆法封堵。
通过以上技术要点的严格执行,可有效保证施工缝处混凝土的整体性和耐久性,避免出现渗漏、开裂等质量隐患。
- 上一篇:浇筑混凝土保证使用性能的关键措施
- 下一篇:没有了